形态描述
形态 雄性成鸟:眼先黑色;眉纹棕白,颊和耳羽黑褐,杂以棕白色;额、头顶至背黑褐色,羽端具大小不同的椭圆形灰白色羽干斑;腰羽锈褐;尾上覆羽淡棕褐色;尾羽棕褐,具黑褐色细横斑,羽干亦呈棕褐色;翅上覆羽与背同色,但羽端较黑,初级覆羽基部棕色,羽端黑褐色;飞羽淡棕褐,具黑褐色细横斑和一道棕色带斑,羽端具棕白色点斑;颏,喉乳白,胸、腹、两胁和尾下覆羽灰棕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均乳白色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似。
幼鸟:8月2日采自四川康定的幼鸟,体羽较松散;上体与成鸟相似,但羽色较暗;下体为绒状短羽,羽端具褐色狭缘。
虹膜褐色;嘴褐,下嘴基部乳白色;跗蹠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9.2 144.3 19.9 70.7 67.4 16.2
♂♂'(10) (6-10) (134-151) (17-22) (67.3-75)(66-70)(14.3-17)
10.4 134.6 17.4 67.9 64.3 19.5
♀♀(10) (8-12) (128-143) (15-19.6 ) (66-72) (60-68)(15-17)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似。
幼鸟:8月2日采自四川康定的幼鸟,体羽较松散;上体与成鸟相似,但羽色较暗;下体为绒状短羽,羽端具褐色狭缘。
虹膜褐色;嘴褐,下嘴基部乳白色;跗蹠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9.2 144.3 19.9 70.7 67.4 16.2
♂♂'(10) (6-10) (134-151) (17-22) (67.3-75)(66-70)(14.3-17)
10.4 134.6 17.4 67.9 64.3 19.5
♀♀(10) (8-12) (128-143) (15-19.6 ) (66-72) (60-68)(15-17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上体黑褐色,羽端具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羽干斑;腰呈锈棕色;翅和尾淡棕褐色,具黑褐色横斑。下体灰棕色,颏、喉色淡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9.2 144.3 19.9 70.7 67.4 16.2
♂♂'(10) (6-10) (134-151) (17-22) (67.3-75)(66-70)(14.3-17)
10.4 134.6 17.4 67.9 64.3 19.5
♀♀(10) (8-12) (128-143) (15-19.6 ) (66-72) (60-68)(15-17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9.2 144.3 19.9 70.7 67.4 16.2
♂♂'(10) (6-10) (134-151) (17-22) (67.3-75)(66-70)(14.3-17)
10.4 134.6 17.4 67.9 64.3 19.5
♀♀(10) (8-12) (128-143) (15-19.6 ) (66-72) (60-68)(15-17)
生物学
生态 高山旋木雀主要栖息在海拔1,000-3,5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,在高山灌丛中也能见到;冬季可见于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区。一般生活习性与前述旋木雀相似,停息时用坚硬的尾羽支撑身体,亦在树干上作螺旋状攀援觅食。食性据采自四川3—5月和7月共10个鸟胃的剖检,所食昆虫60—90% 以上,包括象甲、锹形甲、金花甲、蠼螋和其他鞘翅目昆虫碎片等。对林业有一定益处。
生境信息
生态 高山旋木雀主要栖息在海拔1,000-3,5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,在高山灌丛中也能见到;冬季可见于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区。一般生活习性与前述旋木雀相似,停息时用坚硬的尾羽支撑身体,亦在树干上作螺旋状攀援觅食。食性据采自四川3—5月和7月共10个鸟胃的剖检,所食昆虫60—90% 以上,包括象甲、锹形甲、金花甲、蠼螋和其他鞘翅目昆虫碎片等。对林业有一定益处。
海拔范围
高山旋木雀主要栖息在海拔1,000-3,5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,在高山灌丛中也能见到;冬季可见于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区。
国外分布
苏联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印度、孟加拉和缅甸一带。
国内分布
见于陕西秦岭,甘肃西南部,四川,贵州西南部,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(留鸟)。
分类讨论